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6月21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提出万亿级汽车“首位产业”定位。时隔一个半月,再次召开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推进大会,要求聚焦汽车“首位产业”定位,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人才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安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急需高质量人才支撑。
汽车人才培养基础雄厚
安徽汽车人才培养起源于1954年合肥工业大学开设的汽车专业,该校也是我国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高校之一,通过近70年的办学,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为我国汽车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和领军人才,被誉为“汽车界的黄埔军校”。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内高校现有汽车类专业在校生3.6万余人,每年毕业学生1.1万余人。其中合肥工业大学设有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每年培养博士、硕士人才100余人;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设有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点7个,每年培养硕士人才200余人。开设汽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有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17所,建有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点23个,现有在校生7300余人,每年培养本科人才1800余人。开设汽车类高职专业的有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43所,建有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点100个,现有在校生2.9万余人,每年培养高职人才0.9万余人。据校友会汽车类专业排名测算,我省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数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五,充分显示了我省在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旺盛
尽管安徽在汽车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但随着汽车进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时代和安徽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安徽省汽车产业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的人才挑战。据2022年安徽省人社厅发布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显示,未来3年我省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生将供不应求,预计缺口3.5万人。面对这一紧迫形势,政府部门和相关高校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积极践行《安徽高校服务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培养行动方案》。安徽省教育厅鼓励省内高校迅速调整汽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增设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新工科”专业,现正在开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发展”调研,致力缓解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多措并举培养新能源汽车人才
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加聚焦于深化产学研协同,促使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共同发力。加强专业建设、实施学科交叉、开展“双元制”“订单式”联培、招引国际国内领军人才等措施,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将新能源汽车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引入到教材中、课堂上;开设新能源汽车“微专业”辅修课程模块,以满足更多相关专业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培养更多新能源汽车人才;增加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节,实现前沿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科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新能源汽车融汇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我省高校在学科交叉培养新能源汽车“新工科”人才方面起步早、动作快。当今,汽车“新四化”迅速演进,还需要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相关学科交叉,联合培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才。鼓励更多高校加快新能源汽车“新工科”专业布局,扩大招收规模。
突出产教融合,开展“双元制”“订单式”联培。“双元制”是指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企业签订培养人才协议,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签订学生就业订单。上述两种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模式,将有助于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和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问题,实现产业、专业和就业“三业一体”。
优化人才政策,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目前我省培养的新能源汽车高端人才,接近一半去往沪苏浙、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人才流失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以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为重要任务,优化人才政策,提高工资待遇,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发展机会。
采取多种举措,招引国际、国内领军人才。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合作模式,出台优惠政策,招引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国内领军人才。采用“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等模式,招引国际、国内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先进科技成果领办、创办企业。支持高校招引国际、国内领军人才来皖任教。
(作者:张炳力,系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安徽省智能汽车工程实验室主任)
原载于《安徽日报》思想周刊 2023年9月19日06版
原载链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309/19/node_06.html#c994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