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实践证明,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坚持创新发展,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创新决定着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要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二是创新影响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走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为主导的传统发展之路已行不通,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塑造发展优势。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现在的安徽,创新平台更加完善,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安徽创新馆启动运营;创新成果更加丰富,成功研制出“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柔性可折叠玻璃、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等重大科技成果,动态存储芯片全国率先实现量产,液晶显示全球最高世代线建设投产。下一步,安徽将致力于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加快打造“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升级版;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军令状”等方式,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和领域试点建设应用场景示范工程,促进科技成果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完善“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科技成果转化“四融模式”。
坚持协调发展,形成统筹推进新格局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协调发展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之举。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事关发展的局部与全局、发展节奏的快与慢、发展布局的重与轻等重大关系。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其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全面小康,既要城市繁荣,也不让农村凋敝;既要东部率先,也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只有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而全面建成让人民满意的小康社会。最后,协调发展是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能力的科学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经济发展必须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安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基本形成“一圈五区”区域发展布局。接下来,安徽省将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一圈五区”协调发展,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合芜马、合滁、合铜产业走廊,主动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持续推动皖北振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发挥老工业城市产能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优势,加快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
坚持绿色发展,塑造生态文明新优势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第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经济永续发展最大的“心头之患”是资源环境。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消除“心头之患”的必然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准确把握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潮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破坏、化学污染、总悬浮微粒超标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全球生态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将绿色发展写入规划,顺应了全球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负责任大国执政党的使命担当。第三,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发展建设规律。绿色发展科学揭示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的发展规律。对于该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有利于构筑产业结构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的生态体系。
安徽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环境指数逐渐改善,长江流域水质达到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环境污染逐渐减少,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25%,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环保示范区逐渐建立,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合肥骆岗生态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并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十四五”期间,安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好山好水守护好,让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
坚持开放发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开放发展是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的先进理念。从国际上看,各国之间存在抢占科技制高点、整合全球价值链、重构国际经贸规则的激烈竞争;从国内上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任务更加紧迫。因而,只有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更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另一方面,开放发展是深化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通过扩大开放,我国顺利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大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飞跃。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社会,只有坚持开放,才能获得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和理念,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推进创新,在扩大各国互利合作中实现共赢。
安徽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省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范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成功举办三届世界制造业大会,合肥成为永久会址。下一阶段,安徽将继续遵循市场规律、善用资本力量、加强系统集成,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推进自贸试验区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进开发园区管理机构改革,提升世界制造业大会、“天下徽商”圆桌会等开放平台能级,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
坚持共享发展,实现人民福祉新提升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今中国实际、时代潮流、群众期盼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创新成果。
就安徽而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跃居全国中上游,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十四五”期间,安徽将坚定不移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安徽样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一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户籍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另一方面,在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关乎群众幸福感的民生热点方面,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洪进)
原载于《安徽日报》2022年03月22日06版
原文链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203/22/node_06.html#c89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