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环节。
“铸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解决文化发展方向问题。文化建设固然需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但它们是“体”,而不是“魂”;文化建设必须重视“铸魂”,否则就会迷失方向。“铸魂”,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体说来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围绕增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定位”——明确文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解决文化发展方位问题。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只能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出发去建设、去发展。只有继承和弘扬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发展才有客观根据,文化创新才有坚实基础。任何一种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这种特色是文化发展的“根”,丢掉了“根”就不可能发展。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文化,而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借鉴别人文化建设的经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育种”——激活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解决文化发展动力问题。文化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文化生产的源泉在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发展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源泉。因此,推进文化建设,既要向基层“送”文化,也要在基层“种”文化。一旦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就会激发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文化建设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有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投身这一事业,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必须积极为人们投身文化建设提供良好条件和氛围,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
“化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文化发展目的问题。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化人”,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文化建设首先应考虑并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要求。因此,在解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问题的同时,应特别关注“文化民生”问题,比如,给基层群众提供文化食粮,组织有关方面多编写、制作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科技知识读本、影视节目和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信息网页等。有些文化产品可以对基层群众实行优惠,如免费赠送书籍、报刊、录音录像等。
“协奏”——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解决文化发展机制问题。文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如果只有宣传文化部门的“独奏”,而没有各方面的“协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就很难形成。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文化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主导权;宣传文化部门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善于总揽而不包揽,重点抓好文化改革发展的组织、策划、协调和指导;各行业应重视和参与文化建设,善于找到文化建设与自身工作的结合点,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各级各类媒体应积极联动,为推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利器”——推动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解决文化发展抓手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进文化建设,离不开必要的抓手。在资讯发达、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新形势下,有的单位做文化工作依然停留在拉横幅、贴标语、出宣传栏等老办法上,缺乏吸引力,亟须改变。比如,当前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掌握信息、观察形势、了解政策、接受教育、进行娱乐的重要窗口,越来越成为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扩大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向数字领域和互联网领域延伸,拓展网络报、手机报、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媒体等新兴传播阵地;善于运用和管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与网民的交流中搭建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连心桥。
(王瀚林)
(作者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