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对于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积极为产学研合作搭建有效平台,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良好局面,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注重协调引导。推动产学研合作,离不开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支持引导。常州市委、市政府在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作用,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连续7年举办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开展100多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对接活动,引进科技成果超过1.6万项,一大批科研“种子”在常州生根发芽;围绕企业技术需求,每年组织100多场专题对接活动,邀请高校院所、科研团队与相关企业进行对接;不断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加强市区联动,完善项目筛选机制,对征集到的科技成果进行严格遴选,对成功对接的重大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和服务,深入推进合作项目实施。
加快资源集聚。加快资源集聚,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常州市以科教城为核心,着力打造一流人才和一流机构汇聚的中国“智汇谷”,广泛吸引和集聚本市、国内乃至国际科技资源,促进资源要素的聚变和裂变。在“学”方面,建设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样板区,集聚常州大学等6所学院,大力培育高层次实用人才;在“研”方面,打造一流研发机构集聚区,积极引进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到园区建立研发机构;在“产”方面,形成一流的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投资50亿元启动科教城三期建设,打造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基地和江苏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合作中心。目前,科教城累计引进和孵化300多家高科技企业,集聚各类创新人才超万名。
创新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涉及研发风险、成果作价、投资比例、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常州市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以利益共享为基础,以各方共赢为目标,着力建立长效机制。鼓励校企联合科技攻关,“十一五”以来,共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1710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3107项;鼓励校企共建研发机构,借助外来科研资源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中科院、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在常州共联建近30个研究院(所),全市已建有企业“两站三中心”625个,其中国家级22个、省级284个,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支撑;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引导产学研合作各方加大投入,有效实现各方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打造良好环境。良好的政策、人文环境,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条件。常州市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按照法制、诚信、高效、共赢的原则,努力打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环境。全面落实科技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创新的激励导向作用,仅2011年,全市科技型企业就享受科技减免税额17.34亿元;加快科技投融资体制创新,先后设立科技担保引导资金、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支持科技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优化创新环境,打造规范高效的服务软环境,建立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壮大技术转移中心、佰腾网等一批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一支业务精、效率高、服务面广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出谋划策、提供服务。
(阎 立 中共江苏省常州市委书记)